《自立目标 多元激励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课 题 实 施 方 案


 

《自立目标  多元激励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初显端倪,决定了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必然。纵观全球教育改革的走向,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为突破性课题,加大研究的力度,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以适应未来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激烈的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转轨以及社会的转型,我国教育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但是,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所造成的种种弊端,要使学生真正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就要在教育观念上,教育方法上进行更新和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初步形成了一些特色,如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的优化、教学过程的流程化管理、学校体育教育、“学代英,做好人”活动的深入开展、办学条件的现代化、科技节、艺术节、英语节、体育节等活动的定期开展等。为了使学校教育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使学校教育培养出健全的人,我校在“十五”发展计划中明确了办学理念,即“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我们将以自立目标,多元激励的管理为突破口,探索基础教育中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和规律。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说:1、探求自立目标,多元激励,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意义、可行性及规律,研制实际操作体系,建立适合我校校情的科学的管理方法理论与实践体系,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办学水平。2、培养一批有科研意识和能力的骨干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需求。
二、课题的界定
      自立目标指以学生自己制定的或认同内化的目标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调节,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特别强调,“目标”不是简单地规定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讨论,自己订立目标。对学生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我所追求的目标”。自立目标突出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特征。多元激励指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激励,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实现自立目标。多元激励突出了素质教育的价值多元化特征。多元激励的直接作用是支撑自立目标管理,目标达成情况与激励办法联系在一起,对达成率高的给予多种形式的勉励,对未达成目标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新的要求或建议。多元激励机制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树立学生信心,使其获得成就感,渐渐地使学生形成“努力,有可能成功”的信念。和谐发展指以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德、智、体、美、劳、心等方面素质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协调发展,以及个性得以充分自由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和谐发展是目标,自立目标,多元激励是手段。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有四个:
1.素质教育的理论
        素质教育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具有教育对象全体性;教育内容基础性;教育空间开放性;教育目标全面性;教育机制主体内化性与发展性;教育价值多元化等特征。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对学生的认识活动的主导作用,积极创设机会和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认识活动的规律,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提高其主体性,实现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从而达到“不教”之目的,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
3.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一种激励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固定要求决定了他的行为、行为方式。激励的力量是效价与期望值的乘积,效价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估价,即激励对象对目标的价值看得多大。期望值是指个人对某项目能够实现的概率的估计。当效价值和期望值较高时,激励力量最大。
4.目标理论
        目标是一种刺激,合适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的方向。由目标诱发动机,再由动机到达成目标的过程称为激励过程。进行目标管理时,目标具有目标的具体性、对目标设置的参与、目标过程的反馈、目标的困难性与可接受性、实现目标而相互竞争等属性。
四、课题研究的框架
(一)理论探索
1、学生和谐发展规律的研究;
2、自立目标对学生和谐发展的作用与影响的研究;
3、多元激励对学生和谐发展的作用与影响的研究;
4、自立目标与多元激励的内在联系的研究。
(二)实践研究
1、学生自立目标的实践研究;
1)自立目标的原则的确立;
2)构建自立目标的体系(共同性目标,即德、智、体、美、劳、心等方面和个性发展目标);
3)自立目标的引导的研究;
4)构建促进达标的课程及活动体系;
2、学生多元激励的实践研究
1)构建多元激励的体系;
2)建立多元激励的制度;
3)多元激励的形式的研究;
4)激励效果的反馈研究。
3、自立目标、多元激励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
五、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杂志、网络查阅、了解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
2、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了解学生目标及实验效果反馈,为自立目标体系的建立及自立目标,多元激励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规律的研究提供参考。
3、教育实验法:选择初一、高一年级新生进行自立目标,多元激励的管理,探索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可行性和规律。
4、个案研究法:分析选择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及暂时落后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探索自立目标,多元激励的管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谐发展的作用及规律。
5、经验总结法:归纳总结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立目标,多元激励,和谐发展的规律,以及形成自立目标,多元激励,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操作方案。
六、课题研究步骤
1、2001年7月至8月,成立课题,研制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完成实验前调查。
2、2001年9月,研制不同年级课题研究方案。
3、2001年10月至2002年6月,完成第一阶段实验报告。
4、2002年6月至8月,完成第一阶段实验报告,修改方案,阶段性调查。
5、2002年9月,召开第一次研讨会,交流评比论文。
6、2002年10月至2003年6月,第二阶段实验。
7、2003年7月至9月,完成第二阶段实验报告,修改方案,阶段性调查。
8、2003年9月,召开第二次研讨会,交流评比论文。
9、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第三阶段实验。
10、2004年6月至7月,完成研究总报告,召开结题论证会,评比论文,表彰先进。
七、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自立目标,多元激励,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研究》(专刊)(包括:实验报告、典型个案分析、调查报告、论文等)。
2、学生自立目标的体系。
3、多元激励制度系列。
八、课题组成员
组长:冯建强校长
副组长:穆耕森、侯唯华
成员:周茜、盛红霞、张红、林勇、初一、高一年级班主任及年级组长(待定)。
 
 
 
                                                           雨花台中学课题组
                                                           2001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