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的路,慢慢地走

  • 发布时间:2009-09-03 16:37
  • 作者:章婷
  • 浏览量:6318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章婷

放暑假前,在当当网上买了龙应台的三本书――《野火集》《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这三本书反映出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写作风格:《野火集》文笔犀利、张扬,表现出作者作为一位文化斗士敢于揭露社会时弊的勇敢与睿智;《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则是作者站在母亲的立场,记录下孩子成长中的一些趣事,以及与孩子之间的对话,文字中弥漫着款款深情。这三本书都令我受益良多,其中《孩子你慢慢来》更是带给我很多感动和启迪。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叙写了一些生活中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小事,而这些小事却能引发我们对教育的思考。

 

《序·蝴蝶结》

龙应台在花店买花,店主五岁的小孙儿想把花束扎起来,打上一个蝴蝶结,可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

店主粗声恶气地骂他慢,还不耐烦的推了他一把。“没要紧,阿婆,让伊慢慢来。”龙应台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继续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温馨的语句,看得读者心中也一片温柔。

是的,我们都熟悉这句名言――“教育是慢的艺术”,但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以龙应台女士的耐心,来对待自己的学生。当一个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付出一番努力,仍考了全班倒数时,我们能不能不板着脸,斥责他又拖了班级的均分、及格率,而是微笑着对他说一句:“孩子,你慢慢来。”当我们对学生所犯错误进行了批评教育,而他因为习惯使然,不经意间又重犯了同样的错误时,我们能不能不追求教育的立竿见影,不暴跳如雷,而是耐心地再提醒他一次,宽容地说一句:“孩子,你慢慢来。”当一个孩子表达了积极进取的意愿,却因自身惰性、外界环境等因素,徘徊不前时,我们能不能不嘲笑,不打击,而是细致地帮他分析问题,加油鼓劲儿,轻轻地说一句:“孩子,你慢慢来”。

这个慢,需要教育者的平静和平和,需要教育者的细致和细腻,更需要教育者的宽容和耐心。

龙应台没有写小男孩扎好蝴蝶结时的模样,但我可以想象得到:他会高举着扎好的花束,清亮的眼睛里透出几分骄傲,咧嘴笑着,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花束上系着一个美丽的蝴蝶结。大人的一份耐心,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是自信的源泉。

我也愿意陪着我的学生们,从容而快乐地慢慢成长。

 

《葛格(哥哥)和底笛(弟弟)》

“龙应台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华安,小儿子叫华飞。她怀着小儿子的时候,大儿子已经四岁了。她听说过许多恐怖的故事,都跟老二的出生有关。老大用枕头闷死老二;老大用铅笔刺老二的屁股;老大用牙齿咬老二的鼻子;老大在大人背后把老二的手臂拧得一块青一块紫……”

读到这儿,我顿了顿,想起了小时候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也曾欺负过暑假到家里来玩儿的表弟,用剪刀把他的头发剪得七零八落,用指甲掐得他嗷嗷直叫。

“后来呢?她怎么杜绝这类事在自己家里发生啊?”老妈一边洗着衣服,一边听我读着这本书,听我不出声儿了,忍不住问。

“哦,”我回过神来,接着读,“他们夫妻俩想了个办法,告诉老大说,老二出生时会给哥哥带来他梦寐以求的礼物――一辆会翻筋斗的越野跑车。”

“哈哈!”老妈笑起来了,“这是个好办法。”

“还有呢,你知道邻居来看宝宝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吗?”

老妈没说话,但耳朵竖得老高。

“不曾做过父母或只有独生儿女的,只带来一份给宝宝的礼物,而且一进门就直奔宝宝而去,又是亲又是夸,把本来认识的老大晾在一边。但是做过父母的,而且养过两个孩子以上的,来看婴儿时,就不会忘记多带一份礼物给老大。”

“哦……”老妈若有所悟。

“唉……”我叹了口气,要是当年住在我家的姥姥,给我表弟买整板娃哈哈奶的时候,也能给我捎上一瓶,我就不会嫉妒得剪他头发,掐他皮肉了吧!我可还记得事后跪搓衣板,跪得全身发软,膝盖那个疼。同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对归属和爱的需要,如果教育者能够关注并满足这一点,那么孩子就会在被爱的同时,逐渐懂得去爱,在关爱别人的过程中,收获人生的智慧。

暑假期间,去镇江看大表姐,她刚生了第二个孩子,是个男孩子,一家人高兴坏了,不过恐怕这里头得除去我那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外甥女。我们进门时,她一反常态,非但没出来迎我们,还把自己关在房里写作业。

“开门啦,莹莹!看姑奶和小姨给你带什么来了!”我和老妈敲她的房门,门开了,一张嘟着小嘴的脸出现在门后,看见我们买的迪斯尼书包眼睛一亮。“姑奶和小姨最疼莹莹了,有礼物也先给莹莹,然后再去看宝宝,你同意吗?”

莹莹愉快地同意了,接过书包拥在怀里,领着我们向卧室走去。

我和老妈相视一笑。

 

《终于嫁给了王子》

像我们这样的80后,一定读过脍炙人口的《白雪公主》吧。说不定做了父母的80后,现在正在给自己的孩子读《白雪公主》的故事。但是你注意到没有,这篇童话中充斥着残酷和暴力:

皇后要部下杀死白雪公主,部下不肯,皇后便说:“不肯就砍下你的头来!”

部下不得已,只好对白雪公主说:“你逃吧!我会杀死一只鹿,把它的心脏冒充你的。”

白雪公主没有死,皇后又化装成老妇人,进了公主的门,一进门,就用丝带勒住公主的脖子,直到公主躺下去,一动不动了,才放手逃出森林。

公主仍旧没死,皇后就把涂了毒药的梳子插进公主的头发。

公主还是没死,皇后用毒蛇的脚、鼹鼠的眼睛、蛤蟆的尾巴,还有蜥蜴的翅膀,做成剧毒,涂在苹果上,给公主吃下……

这些情节有没有让你心惊肉跳?短短的故事中,有各形各式杀人的方法,这种故事能讲给纯真的孩子听吗?其实,除了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外,童话中还隐藏着对某些动物的歧视。

比如《小红帽》中的大野狼――“呯一声,猎人开枪把野狼打死了!然后用剪刀把野狼的肚子剪开,救出了外婆和小红帽。”又如《三只小猪》中的野狼,尾巴被小猪们烧焦了。还有肚皮被羊妈妈剪开的野狼,肚子里被放进大石头,掉到河里淹死了。

为什么童话里老是给野狼开膛破肚?这是令龙应台不解的问题。野狼也是动物,和小白兔一样是宇宙的宠物,为什么要让它们的遭遇如此凄惨?

老实说,我无法解开龙应台的困惑。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根本没有发现童话中的血腥,更没有像作者那样,去质疑《灰姑娘》等故事的结局――“她终于嫁给了王子”――难道这就是一个女孩生活的意义?或许在我这种庸俗的读者眼中,“嫁给了王子”是一个再圆满不过的结局,是一个女孩子最大的幸福。

可是龙应台告诉我们,经典不一定无懈可击,由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差异,经典中很多东西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社会。在将一些经典书籍推荐给孩子阅读之前,教育者应重新地、细致地对经典进行审视,评估其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不能盲目地迷信经典。

那么,像《水浒传》这样充满暴力的国家教育部推荐的经典,我是不是也应该学学龙应台的做法,劝学生将之束之高阁呢?

 

《触电的小牛》

华安的好朋友弗瑞第在超市偷东西被当场抓住了,他的家长不在家,老板让龙应台去领他。

在超市办公室里,刚上一年级的弗瑞第看到龙应台这张熟悉的脸,马上哭了起来。超市主人小声对龙应台说:“他真怕了,不要吓到他。”龙应台蹲下来,把弗瑞第拥在怀里,安抚他说:“你别害怕,弗瑞第,他们不会叫警察的,我们照顾你。”

一番询问后,事情清楚了:弗瑞第自己计划和实施了这次偷窃,华安虽然没有参与,但他知道弗瑞第的行动,也分吃了弗瑞第偷来的糖。

这一天,华安第一次懂得了共犯的含义,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因参与偷窃而受罚――用中文写报告(不会写的字查字典,170字的报告他写了很久),禁足一星期,扫花园落叶一星期,三天不准看电视。弗瑞第比华安多一项――捧一束鲜花,和他爸爸走到超市,向老板鞠躬道歉。

从这个故事中,我品读出了教育的艺术。

①童心无价。事情发生后,受害人(超市老板)和监护人都以呵护童心为第一要务。事情的处理在超市办公室进行,参与的人员只有孩子、监护人和超市老板,使事件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超市老板提醒龙应台“不要吓到他”,龙应台把吓坏了的孩子拥在怀里,承诺他“不会叫警察,我们照顾你”,都是从保护孩子的立场出发,宽容地处理事件。

②水落石出。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问题症结,对行为进行定性,进而纠正偏差行为。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偷窃,说他有多大的恶意其实并不符实,“我进来,这些巧克力……”从弗瑞第的措词中就能看出,他的“偷”其实是对物品所有权的认识不清晰。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对他说明这种行为的严重性,足以使他不再重复此种错误。

③刻骨铭心。作者让罪罚成为孩子的生命体验的一部分。先是写报告,自我反省的方式,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然后是体力劳动、权利限制,让孩子体会到过失后果所带来的一系列麻烦,在心中留下痕迹,以后就会明白这是一根高压线,触碰了就会疼痛难忍。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为自己言行负责的责任意识。

 

  《孩子你慢慢来》带给我的感动和思考绝不仅是以上几点,很多情节都耐人寻味:面对安安发现圣诞老人真实面目时的愤怒,龙应台智慧的解释和安抚;她借助鸟、蝈蝈、小老鼠,对儿子进行的生命教育;她在性教育上的实事求是;儿子作业只得了一个“老鼠”(相当于“中”),她的不满和妥协;她对“放手”的犹豫和决绝;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她思想中的传统保守与自由理性的矛盾冲突……应该说,这是一本值得教育者们一读再读的好书,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让大家产生一睹为快的冲动,更希望大家也能如我这般喜欢这本书。

                          2009年8月

下一篇:寒假读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