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一节好课


 叶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授认为好课就是“五实”的课:
1、扎实。即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充实。即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首先面对全体的效率,其中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3、丰实。即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4、平实。即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虽然备课对教学、对教师提高有重要作用,但课堂是有其自身的价值的,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互动生成就是其价值的最好表现。借班上课要不得,且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不提“公开课”这个词,强调上研究课,而且,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
5、真实。即好课应该是有待完善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

 

崔峦 (全国小语会长)老师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提出好课四条:
1.要有明确、适当的教学目标。即追求三维目标整合。
2.在教学中要凸现语文本体。要激发兴趣,营造氛围──爱学;人人实践,培养能力──真学;习得(发现)方法,养成习惯──学会学习;人人在课上学有所得。
3.教学上要有创新,有亮点。
4.训练密度大,教学效果好 。

 

孔企平 (华东师大教授,数学课标组核心成员)教授提出好课四点:
1、 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喜欢。
2、 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
3、 非常重要,就是要看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是不是进行了有效的了解和引导。
4、 从教师的角度看,是不是面向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施教。

 

管理者观点:

 

刘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课程处处长)提出好课看二点:
1、 评课标准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学生、不同教师、不同专家和听课者而不同标准。
2、交主动权给学生后的生成,许多时候是老师难料的,预设时不能机械地去套用三维目标。在新课程中,要在强调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这样一个平台上,实现知识的、能力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

 

王永(福建省普通教育研究室特级教师)提出好课有四个标准:
1、看教师是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怎么确定的,定得好不好。
2、非常关注课堂上学生作为学习个体的独立性如何。
3、关注教师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4、看教学有没有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方面做什么。

 

一些老师对好课的认识:

 

A:一堂好课,教师是关键,教材是媒介,教法是核心,活动是手段,氛围是条件。

 

B说: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结合和好的课是好课;广泛的课外知识对课内知识进行扩充的课是好课;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是好课;在课堂上能体现“双向互动的课是好课。

 

学生的视点

 

对于好课,学生如是说:在好课上,我会觉得轻松;在好课上,我会感到兴奋;在好课上,我会感觉到自信;好课会使我收获知识;好课会使我收获能力;好课会使我收获未来。

 

个人思考:

 

1、评课是一种民主互动,是“学术”探讨,不是谁听谁的。要打破“学术”“霸权”、“话语霸权”,这样才能有深度。
2、评课谁说了都不算,谁说了都算。不是听与被听,耳朵对嘴巴的过程,而是思想多元的观点交锋,在不同层面上反思进步。
3、每一位教师都是教学的主人,对自己的课都能够有一个自己的评价标准。
4、评课的目的不是为了选优而是为了改进。
5、只有当一个活动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收获和启发,这个活动才更有意义,才能延续下去,才能推动我们的研究更深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明白的是:
1、 我们的课有我们自己的标准,而不是谁拿过来的标准。
2、 我的课我来上,我的课我们来评。评同事的课,认可什么,我的困惑是什么,我的建议是什么,每个老师都要做。
3、 小组共同来评,讨论小组的共识是什么,用这样一种方式进行评课、研究,才能逐渐将教师引导到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来。
4、评课能够回到一种常态之下,用研究的目光去看待每一节课,目的不是去区分好中差,而是通过评课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实践。这才是我们评课的价值追求。

 

总之,我的观点是:
好课既要看过程,也要看结果;既要看学生,也要看教师。好课是师生心灵与心灵碰撞谱成的“作品”,好课记录的是师生向未知领域挺进的探索旅程。好课的产生,需要好的社会文化土壤。评课文化的核心是欣赏、反思、交锋、互动、提升,每一位评课者应该以一种欣赏者和研究者的心态走进评课。评课目的是研究而不是贴标签;是发现和发展--发现亮点和问题;发展教师与学生。正如邓小平说的:“发展是硬道理。”“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