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 发布时间:2011-03-02 21:31
  • 作者:史成宝
  • 浏览量:18952

雨花台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背景分析:

“十一五”期间,学校明晰办学思路,谋划发展举措,坚守教育本义,追寻发展之梦,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实现了快速发展。基于学生成长,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六年获得南京市高中教育发展性评估综合奖,着力德育创新,初步形成我校“自主育德”的德育特色;基于教师发展,着力教师的精神生长和专业发展,基本形成了一支素质全面、爱岗敬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基于学校发展,着力实施科学型管理,寻求学校变革和发展的新路径,初步建立起科学规范、高效有序的学校管理运行体系;基于“以人为本,提升生命质量”的管理诉求,积极争取政策,逐步改善学校的办学及教师办公、生活条件,不断诠释着温馨家园的价值内涵;基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和未来发展,凝炼生成了学校的文化符号,初步形成了师生认同的文化愿景,“和谐文化”已成为学校的文化特质,学校的办学境界和办学品位得到提升。近年来,我校承办了全国及省市多项大型活动,接待了国、内外教育代表团来访,国家、省、市、区领导多次来校视察,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逐年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初步实现了“十一五”初期提出的“创建全省一流名校”的办学目标。

然而,我们清醒的认识到,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校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办学特色及管理创新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多发展中的问题,办学水平、办学质量与全国一流名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唯有静下心来,集全校教职工智慧,认真分析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谋划新的目标任务和发展愿景,寻求学校新的发展的机遇和路径,才能更好地推动学校实现新的腾飞。

根据国家及省、市、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特制定雨花台中学2011-2015年“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目标愿景

第一章:办学思想

坚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一切从“人的成长”出发,为未来做准备,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

第二章:总体思路

围绕创建“全国一流名校”的战略目标,立足学校发展的现状,分段要求,分步实施,着力推进“三个发展”,突出“六大主题”。

三个发展:

推进学校从办学规模扩大向内涵质量提升的转型发展;

推进学校从标准化教育转向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创新发展;

推进学校从普通办学模式向特色品牌建设的超越发展。

六大主题:

质量提升,管理创新,课程建设,教师发展,数字校园,文化建设。

第三章: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

创建高质量、有特色、开放型、现代化的全国一流名校。让学校充满浓浓的人文情怀,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校成为人人都向往的学校,人人都怀念的学校。

学生培养目标:

以公民教育人格培养为核心,以责任教育、生命教育、诚信教育、养成教育为主题,以课程、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导向,培养尚雅崇信、笃行创新、有民族情怀、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

教师发展目标:

以尊重、责任、爱为主题,以读书反思为策略,以课堂改革为重点,以合作教研为载体,以课程开发为途径,以评价激励为手段,激励教师成长在岗位,帮助每一位教师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打造一支具有健康生命、高尚师德、民主精神、精湛专业、追求卓越的优秀教师团队,培养一支有教学风格、教育智慧和教育情怀的名师队伍。学校形成全省范围内有影响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成为全省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教师专业成长培训基地、观摩基地。

质量目标:

处理好“素质”和“数值”的关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追求可持续的、整体的、和谐的、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量,力争教学质量逐年提升。

管理目标:

不断创新管理思路,实现扁平化管理与学术型引领、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保障、民主化管理与团队式合融的有机结合,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营造民主、和谐、温馨的教师家园。

文化建设目标:

以学校文化符号传承为魂脉,不断丰富其解读内涵,形成教师认同的文化愿景,形成影响师生行为信念的核心价值观。提升学校的物质文化,丰富学校的精神文化,拓展学校的活动文化,完善学校的制度文化,让文化润泽师生的心灵,让文化成为学校的发展灵魂,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

特色建设目标:

深化数字化校园建设,完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智能信息管理与师生交互体系。坚持课程设置的丰富多元,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善与之适应的课程图谱。建设艺术、体育、科技特色项目。学校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全国示范校,课程建设的省级示范基地。

校园建设目标:

完成景点建设工程、亮化美化工程、厕所改造工程、南北校区通道工程、校舍出新工程和综合大楼及初中分校筹建工程等项目,使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办学条件更加先进,校园生活更加便捷和温馨。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四章:机构设置与管理创新

以“尊重”为学校管理准则,实施科学型管理。确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为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改革学校管理机构,明确部门职能,提升管理实效。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

()机构设置

为优化管理效能,实现学校之本质功能,在保持扁平式、交互式管理的基础上,理顺并重构学校管理网络,改革学校机构设置,成立以课程管理、教学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信息服务和后勤服务为职能的学校管理机构。构建基于学科和学校课程方案的学校新型组织,成立学生成长指导中心、活动创意中心、科学技术实验中心、社团活动中心、艺术中心、学科学习指导中心、志愿者活动中心、学长团等专门组织,以保证学校课程方案的实施,激发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强化年级部管理,赋予年级部更多责权。将学校任务目标分解到职能部门、年级部和教师个人,使学校发展目标、团体目标和个人目标融为一体,激发、聚集各组织单元和个体的创造能量。

()坚持制度管理、民主管理和人文管理

      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校管理机制,根据学校发展时态,不断完善和构建民主公开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形成制度文化,不断提高管理效益。

尊重并引领教师发展能力和动力,通过文化和制度建设,尽可能多的给予教师自我成长的空间,让教师成为自我成长和学校发展的主人。成立“学校议事会”,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尽可能使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与决策过程中来。倡导多元声音的表达,营造共享责任的氛围,让一切积极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能够成为学校发展的智慧资源,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坚持校务公开,维护教师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尊重教师的个性,满足教师的的合理需要(包括精神诉求和物质欲望),相信每位教师的发展潜能,尽可能让每一个老师看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与未来。增加管理中的人文情怀,开展不同层面的团队活动,以增进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干部定期述职、民主测评、综合考核、聘任上岗制度,激活其管理责任潜能,逐步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功者奖、过者罚”的良性运转局面。倡导做学习型、反思型、创新型管理干部。坚持反思性管理,定期举办管理干部研讨会,建立一支具有大局意识、合作品格、服务情怀、坚韧作风的适应学校发展新要求的管理干部队伍。强调以身作则,做智慧、道德、幸福的管理者。

 

第五章: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围绕学校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变成一种有形的课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程中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培养面向未来、担当责任、勇于创新的现代中学生。

本着“继承、发展、创新”的课程建设理念,从课程功能角度,整体规划学校课程体系。A类课程为学科基本素质培养类课程,主要为学生参加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奠基,帮助学生取得卓越的升学成绩,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B类课程为学生人格培养德育类课程,主要包括生涯规划课程、生命教育课程、公民教育课程、理想教育课程、责任担当课程、意志潜能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社区服务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C类课程为学生能力拓展类课程,主要包括人文与艺术素养类课程、科学与创新类课程、学科拓展与竞赛类课程、体育与身心健康类课程、生活技能类课程、民族传统文化类课程、国际理解类课程等,形成鲜明的学校课程特色。通过选修课、研究性学习及社团活动等课程形式落实课程开设。

健全课程管理制度,打造精品校本课程。成立由教务处、团委、信息处、教科室及德育处和教研组组成的课程开发管理小组,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科学化、开设制度化、责任明确化、实施规范化,确保课程质量。重新编写雨花台中学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开发校本课程网络选课及管理系统,提高课程管理效率。设立虚拟教室,跨学校跨地区实行网络选修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注册,探索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整合教学方式。通过规划、评价、改进、筛选打造一批精品校本课程,提升课程整体质量,实现育人目标,力争举办中学六年“二、四”学制改革实验班。

()创新教学常规管理

加强常规管理的校本管理、细节管理、长效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修订《雨花台中学教学“五认真”规范要求》,改革教案和作业的检查评价方式,重建更为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通过学校检查、教学视导和专项评比等方式严格考核,引导教师关注常规、反思常规,研究细节与方法,真正的把教学常规变成教师的自觉行为,实行“无为而治”。

()创新教研组织文化

以“改进课堂教学行为,减负增效”为主题,推进课堂观察,落实常规教研,开展“聚焦课堂”系列主题活动。继续实施每日一课、推磨听课、青年教师竞赛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市区级公开课等“五课”活动,开展跨省跨市的同题异构式教学研讨活动。

树立“师生皆本”的课堂教学观,变革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尊重个体的生命课堂。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学定教、因材施教,自主探究、对话互动,培养学生“带得走”的学习能力。鼓励教师个性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流派,让课堂成为教师职业生命价值实现的舞台。

以“用教师的智慧解决教师的问题”为理念,倡导教师间的合作,形成民主和谐、合作共享、和而不同的教研文化。推进教师写教学拾零、个人课题研究等反思教研的举措,使更多的教师学会用思考“行走”,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与研究能力的教师。立足教研组、备课组文化建设,明晰教研职能,关注“学”,加强“研”,落实“改”。致力于规范化、制度化的学科资源库建设、学科精品课程的打造、学科质量的提升,真正形成灵感共享、困惑共探、事情共担的氛围。成立“三研”共同体,完善教学研究组织形式。以研习共同体进行学习反思,以研修共同体促进课题研究,以研发共同体开发校本课程。倡导“草根式”、“民间性”教研,提升教师研究教学的自主意识与能力。

()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实行从“制度考评”向“生态考评”的回归,注重教师发展内驱力的生长激发。继续传承绩效考核和学生评教机制,完善并强化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成立课堂教学考评小组,引进校外专家指导考评。实现评价方法的四个并重,即:期望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并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并重,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并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确保教师专业素养、学校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追求可持续的质量,既要重视学习成绩,更要重视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追求整体的质量,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最好的发展,强调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追求和谐的质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不一定是均衡发展,但一定要协调发展;追求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量,即方法科学,过程快乐,结果理想,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幸福。落实教学常规,倡导合作教研,改进课堂教学,减负增效,提升质量。

第六章:德育创新与学生成长

()明确育人目标

以理想和信仰的追寻、人生和人性的教育、性格和习惯的养成、情感和情怀的熏陶为主线,着力于学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德性以及生存能力的培养,推进生命教育和生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自我、他人和社会。培养尚雅崇信、自信笃行、勇于创新、有爱国情怀的现代公民。

()创新德育途径

深化全员育人理念,德育教学一体化,形成“人人被欣赏、个个受尊重,班班有特色”的和谐氛围。

丰富学生成长渠道,着力打造精品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行为养成、情感体验、道德认知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设计班级、年级个性化德育活动,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德育序列。以生涯规划、参加军训、出国修学等鼓励学生胸怀远大抱负,落实理想教育;以户外拓展训练、感恩系列活动、徒步祭扫等引发学生情感体验,诠释生命教育;以“每月一志愿”活动、十八岁成人礼、学农活动增强学生角色意识,突出责任教育;以学法论坛、精品社团、雨中大讲堂、读书节和风筝节等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成立“学生议事会”,建立学生任校长助理制度等,传承自主教育,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舞台。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快乐成长。引进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网站,坚持课程和活动相结合,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节,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健康生活,快乐学习。

注重家校沟通,提升家庭教育品质。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开设家长课堂。利用网络资源,拓宽联络途径,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

积极开展“欣赏型德育”研究,实现德育审美化。建立班级“个性化发展目标及评价机制”,分层制定班级发展目标及考核办法,多元评价班级建设成果。

()建设优秀的班主任队伍

选聘最优秀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切实提升班主任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热爱班主任岗位、有“五心”(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宽容心)、有管理智慧和创新精神的优秀班主任队伍。

进一步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制度(任职条件、培训制度、专业化考核制度和津贴发放制度等)。改革评价机制,创设班主任职级制。试行班主任研修制度,拓宽校本培训渠道。开展自主学习、集中研讨、外出参观、专家引领等活动,以班主任论坛和教育案例专题研究等形式,增强德育科研意识,切实促进班主任管理理念的转变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切实减轻班主任工作负担,不断提高待遇,完善指导、助理班主任制度,加快青年班主任成长步伐。

第七章:教育科研与教师发展

确立“科研强校”的理念,把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坚信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倡导每一位教师在主动发展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教育人生。

()深化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形式。继续申报国家、省、市级规划课题,以“十一·五”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深入地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生命化课堂的更高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欣赏型”德育研究,以科研的力量打造学校的“教师队伍文化建设”品牌,成就高品质充满生命关怀的课堂。广泛开展个人小课题研究,倡导草根性、自发式的来自课堂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鼓励教师走专业成长的民间道路,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教师在专业成长中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幸福。

()健全教师培养体系

实施青年教师成才计划、名师培养计划,促进各年龄层教师的发展。组织成立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习会、骨干教师联盟、名师工作室、读书俱乐部、各研究共同体等教师发展团队,使教师们在团队中汲取发展的智慧。完善教师评优制度、教师奖励制度、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名师管理制度等教师发展管理制度,让制度成为教师发展的有力支撑。

坚持实施发展性评价、自主性评价、合作性评价、三维评价体系。优化年终十项评比,继续实施年终教师的自主申报奖项。制订《雨花台中学教师专业成长等级评价方案》,根据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设立“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等称号。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造就一批在省市乃至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名师。力争十年内,培养正教授级高级教师3人,省特级教师10人,市学科带头人20人,市优青50人。

()优化教师成长路径

倡导广泛阅读、自我反思与专业写作,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定期开展师德报告会、师德管理研讨会,倡导以“尊重”为教育准则,发扬“笃行”精神,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形成“让学生喜欢我这个人,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让学生喜欢我任教的学科”的职业追求氛围。

以参观学习教师、专家报告和名师引领、开拓视野等活动,撰写成长档案,激发教师的自我规划和自我发展意识。

开展青年教师“三写一考”、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名师课堂示范、周六主题研训、备课组和教研组的专业研讨等活动,每学年定期组织全国及省级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聚焦课堂,培养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

举办课题沙龙式交流、论文报告会等活动,广泛开展个人课题的申报和研究、教育教学案例和反思的撰写,鼓励教师开展叙事研究、调查研究等实证性研究,让教育研究贴近教学,倡导随机合作,撰写《教学拾零》,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实施高端备课和尖端培训。高端备课由校内骨干教师和高校及研究所的学科教育专家结对,定期进行高层次的集体备课,用专家的视野提升课堂教学的高度,给课堂教学注入学科本身不竭的动力。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到全国一流的中学进行思想观念的学习和碰撞,选送优秀教师到欧美国家进行体验式教学,吸纳先进的理念,用尖端培训让学校的教师在最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体验中得到锻炼和培养。

()丰厚教师文化底蕴

大力倡导教师读书活动。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让全体教师共同分享阅读的感悟;积极支持推进“1212青年教师读书俱乐部”、“天·地·心”主题阅读等共同体的各项活动,让阅读润泽丰厚教师的思想。继续组织寒暑假教师阅读征文比赛,定期发放购书卷,并对爱读书、读好书的教师实行一定的物质奖励。继续举办周末“佳片有约”活动,不定期组织开展影视阅读活动。举办教师才艺展示大赛,促使教师彰显活力、凸现个性、丰富内涵、提升素质。成立教师书法协会、摄影协会,让翰墨飘香,光影增色。组建教工篮球队、羽毛球队,让“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充盈教师的身心。鼓励教师游历名山大川,体验异域风情,开阔胸襟和视野。

 

第八章:数字化校园与国际化视野

()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建设完善以有线接入为主、无线辅助的校园网,实现网络全覆盖。实施共享数据、统一认证、网络行为管理、校园一卡一指通、工作进程数字化、OA平台的全面运用、校本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优化等举措,为师生提供与其身份角色相对应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实现学校各项工作管理的高效智能化。

增加学校网站的英文页面,促进国际交流;设计启用《师生天地》模块,展示师生的个性风采;架构学校网络课堂,拓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时空宽广度,通过教师、同学、家长之间的全面交互,真正达到信息技术与各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

()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与必须。推进国际化教育,进行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培养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具有国际素养与视野的优秀人才是时代赋予学校新的使命与责任。

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着力拓宽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和模式,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交流、合作和竞赛。与更多的国际一流中学建立合作交流关系;通过聘请外国专家讲学和组织师生到国外进修、考察和参赛,开拓师生国际视野;举办国际教育论坛和竞赛等各项活动,开展新的国际合作;创办国际交流合作班,建立与境外学校的课程与学分的互认机制。

培养具有国际素养与视野的学生。开发国际化教育特色课程。通过开设语言系列、环境系列、国际文化系列、国际时事与热点系列、世界公民系列等课程,开发模拟国际事务系列活动,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多元国际视野,学会共存,懂得尊重,具有跨文化适应能力,能为世界和平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世界公民。

第九章: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

学校文化是学校长期积淀并被师生共同认可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文化构建是学校发展的主要标志,是教育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

()不断丰富学校文化符号内涵

源于长期积淀,着眼未来发展,学校文化符号将不断丰富内涵。校训“择高处立,就平地坐,向宽处行”是办学和做人的准则与追求,与核心价值观共同构成学校的教育哲学,奠定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旨与主题。师生以实现共同愿景为目标,学校以尊重为管理准则,以“和谐、文化、生命、发展”为旗帜,养成尚雅的文化气质,笃行创新。坚持教学和德育核心理念,教育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他律”到“自律”,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成为尚雅、崇信的现代人。学校要成为学习型组织、研究型团队、人才成长的文化栖息地和师生心灵的精神家园。

()建设特色鲜明的学校“和雅”文化

“和,谐也”;“雅者,正也”、“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和雅”指“和而不同、和谐发展、高尚美好、意趣深远”。学校从“和谐”到“和雅”是一种文化进化与升华,“雅”不仅是一种素质,也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契合,更是一种幸福的生存状态,这种文化追求正是推动学校提升办学品位的不竭动力,因而“和雅文化”传承学校文化精神,蕴藉教育品牌内涵,彰显学校办学理念,引领师生行为,促进学校在高位上可持续发展。

在“和雅”文化观照下,学校将从“和雅”志愿者,“和雅”校本课程开发、“和雅”课堂教学研究、“和雅”的数字校园建设等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的渗透、设计与探索,形成鲜明的“和雅”文化特色:建立起“以师生形象和言行习惯为载体的行为文化;教师之间与师生之间的合作文化;以读书反思完善和提升自我的学习文化;引领师生价值取向的民主多元的精神文化;提高教师待遇和促进人际和谐的幸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和雅”文化体系,让“和雅”文化成为引领并推动学校发展的巨大力量。

 

第十章:特色项目与综合素养

()建设足球项目特色,打造全国一流足球队

建立一整套校园足球运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全省足球项目特色学校的优势,每年招收高水平足球运动特长生。坚持体教结合和科学的训练与管理,重点打造一支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足球队。针对初、高中学生的不同特点,普及足球运动知识和技能。将足球技能由原来的社团活动推行到日常的体育课堂之中,并将其编入学年学期教学计划,让足球运动真正走进课堂,让足球特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综合素质之中。

()打造科技教育特色,凸显学校科技创新活动项目新亮点

成立科技创新中心,利用学校“物理、生物、数学”数字实验室以及虚拟数字实验室,聘请专家教授,选拔有创造潜能特质学生,开展专题创新设计研究,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兴趣;认真举办好每年一届的科技节、科普读书等活动;根据各年级的学生特点,积极组建各类科技活动社团;积极参与和组织 “机器人”、“无线电测向”、“科幻画”、POWTEACH等国内外科技创新活动和赛事。利用学校区域软件人才优势资源,开设教学软件实验课程。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进一步活跃学生学习生活,提高学生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素养,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建艺术教育特色,打造学校艺术社团专业团队新品牌

组建学校管乐团、舞蹈团、合唱团等学生艺术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校外艺术活动。认真组织好每年一届的艺术节活动;积极开设丰富多彩的艺术校本课程;成立书法社、国画社等各种艺术社团;充分发挥和利用校外艺术教育资源,聘请社会文艺团体专家、艺术家,指导和帮助学校艺术团队,提高学校的艺术教育水准以及竞赛水平;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艺术交流活动,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素养。

第三部分:保障措施

第十一章  组织保障

学校“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是学校办学思想、理念、目标的具体表达,是对未来发展的期盼。创造性地实施规划,重在践行,贵在落实,逐年跟踪评估,不断修正改进,使学校始终处在良性、高位、快速的发展状态之中。

()加强实施规划的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建立校长负总责,党委保障,各部门分工落实的责任体系。各部门要认真研读、深刻理解“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内涵要求,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并跟踪评估。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在落实“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过程中,党委和基层党支部要积极参与学校规划的实施过程,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通过暖心计划、形象计划、创优争先、向心力工程和党员自立目标量化考核等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勇于创新,破解发展难题,脚踏实地,实施科学管理,努力成为爱岗敬业的旗帜、提升质量的标杆、班级管理的示范和廉洁自律的表率,成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凝聚共识智慧,完成学校发展使命

通过教职工大会和专题学习活动等,组织广大教职工深刻领会“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发展主线,目标任务,重大举措,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规划上来。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党对知识分子的凝聚力,充分调动民主党派和党外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营造平等、合作、同舟共济的氛围;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作用,及时评估、督查规划落实情况;推进校务公开,实现民主管理,人文管理,将广大教职工关注点引导到学校发展上来,同心同德,完成学校发展大业。

第十二章:制度保障

推行“一制(校长负责制)两会(学校议事会、教代会)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确立议事会人员组成、议事规则、议题产生等章程。充分发挥议事会在凝聚共识、平等沟通以及教代会在民主决策方面的特殊作用,努力形成追求卓越的发展氛围,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深入进行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实行校长负责制、中层干部竞岗制、教职工聘任制和履职考核制,试行教职工转岗制度。

创新“有利于教师自我约束,自我创新”的管理细则。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努力使管理成为一种对话、一种服务、一种激励。

建立“优绩优酬、多劳多酬“的分配制度。完善《雨花台中学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和《雨花台中学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立“关注过程,引导成长”的评价机制。建立以师德水平、教学效益、教育实绩、学生评价为主的绩效考评制度,实行教师发展性评价,为教师主动发展、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第十三章:后勤保障

()打造生态校园

构建生态型校园,实行低耗能、低排放型运行模式。校园路灯采取太阳能光伏发电形式;洗浴采用太阳能生态洗浴系统;空调系统实行余热回收;教室、宿舍楼及办公楼的建筑耗能指标符合国家节能建筑标准。树立节约与发展的新理念,从节水节电、垃圾分类、拒绝使用塑料袋等小事入手,让全体师生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体验、感受绿色生活,共同构建绿色校园,创建国际生态学校。

()“六大工程”建设

(1)景点建设工程。学校将依托现有的校园布局,整体规划,统一设计,分区域确定校园文化教育主题, 精建50个景点,形成以水为脉,以石为魂,树木与花草和谐相伴的学校特有的校园景点,实现随处皆风景、移步即文化。(2)亮化美化工程。(3)厕所改造工程。学校将以洁净、温馨、文明为元素,把厕所建设成文明体面的场所。(4)南北校区地下通道工程。(5)初中分校建设工程。随着宁南地区入住居民的增多,生源增加,学校拟筹建一所初中部,实现“1+2”即一个高中部,二个初中部的发展格局。(6)南北校区外墙出新和南校区地面防滑以及综合大楼新建工程。

()教学设施

筹措经费,新建数学、物理、化学数字实验室,数字科技模拟实验室,艺术中心,健身中心,网球场,大型学生电子阅览室;每年投入资金对全校的多媒体、劳技、美术、体育等教学等设施设备等进行升级换代;改造学校图书馆和教师阅览室,建成读书馆和教师书吧;力争建成1万平米综合大楼;更新4个计算机教室;逐年对全校教师笔记本电脑进行更新等。

()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成立后勤服务中心,为教师家庭水、电、气、车等维修尽可能提供快捷服务。学校本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理念,将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作为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工程,立足于常规管理,并达到科学化和精细化,努力优化和改善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学校成为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温馨家园。

()创建安全、文明校园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安全管理工作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层层签定安全责任状,强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和学校网络安全管理。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为学校高位快速发展营造平安有序、和谐融洽的优良氛围。

 ()争取更多的办学经费,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办学经费是学校快速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学校将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利用政策积极争取政府对学校的投入,同时主动吸纳企事业单位、团体、个人、校友和家长对学校的资助。进一步完善经费使用制度,严格计划使用,严格审批手续,杜绝一切浪费现象,确保经费使用的最大效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