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苏省高考试卷评析


稳·新·活·难

——2009年江苏省高考试卷评析

孙进

· 稳:

        1、题型设计稳。今年的试卷题型务实,之前传言的广东风格并未出现。纵观全卷,题目没有过多花哨的形式,基本都以文字材料为载体,只有选择题出现了图片题(第16题考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图表题(第12题考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各一道。

        2、考点内容稳。主要是指考点覆盖范围广。20题选择题中中国史共考了12道题,世界史考了8道。考查的内容也多为主干知识,如:三省六部制的意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相似点;现实主义文学;中美关系(建交30周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全球化的负面影响;雅典民主等。

· 新:

        1、结构调整新。必修部分主观题由3道变为4道,之前有专家曾预测指出,但各大市考前的模拟卷几乎没有尝试,使学生颇有些措手不及。

        2、内容立意新。特别体现在主观题,如:第21题江南士大夫活动影响社会风气的变化;第22题近代以来婚姻观、婚姻自由、英国政坛改革和工业化问题;选修部分第25题A以王安石变法为形式,同时考察了古代选官制——科举制。(之前预测的妇女地位问题、三农问题、周年大事都没有着重考察或没有涉及)

        3、设计问题新。如:第21题第3问:“ 对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是什么?应如何全面认识?”,第26题第3问:“揭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等等,这样的设问,角度新、难度大,这在往年试题是不多见的。

· 活:

        主要指能力考查灵活。充分依托材料,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概括、分析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如:第5题以“基督教”、“全面改革”等线索来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第4题用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文言文史料考查南北朝时的灌钢法、第25题A第2问对司马光原话的分析理解等等。

· 难:

        其实“活”也是难度高的一个表现,这里要强调的是,今年难,还难在部分试题及答案的设计,实际上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色彩,换句话说,答案并不是确凿无疑完全没有争议的。如第3题,答案是选王阳明,但如果选朱熹也无不可,因为他们都强调人性本来是具有美德和善性,不过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侵蚀;第6题,近代中国的历史特征,正确答案A选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就不太符合“清朝末年,天下移风”,个人觉得C选项“思想领域的变化”、D选项“民主政治的发展”似乎都更符合;第20题,全球化是否使“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 这一选项,本身就有争议,且远远超出教材要求,学生可能基本不能做出正确选择。

        此外,今年试卷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原则(如第25题B)、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第22题)、对材料甚至是文言材料的解读、运用、概括分析的能力(除以上所举,还有23题的第2问等)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当之高。当然,最终难度如何,还取决于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及阅卷尺度等多种因素,然而就试题本身来说,今年的难度可以说在2008年的基础之上又更进一步了。市学科带头人、南京一中郭东辉老师也说,“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再次打破难度纪录,成为江苏省自主命题以来难度值最高的历史试卷”、“历史试卷的难度确实已到极限”。

· 对教学的建议:

        1、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趋向已表明,平实简易的高考历史试卷已经远去,而且不出意外,今后两年,试卷难度也将维持稳定,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狠抓基础不动摇,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能力训练,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的死记硬背,而要特别强调学生对考点的理解和运用,切实增强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2、对高三最后阶段海量的资源信息特别是各大市的模拟试卷、复习讲义一定要精挑细选、慎之又慎,避免重复训练、无效教学,讲练习题不贪多、不贪快,每一题要么不讲,讲,就要讲透、用活。

        3、重视课堂效率。永远要抓住课堂,高三也不例外。而备课充分、激情洋溢、师生互动是抓住课堂的关键所在,缺一不可。

        以上仅为个人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