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化与润泽:高中英语评课的审美实践


点化与润泽:高中英语评课的审美实践

 

李华青

  】本文从审美角度,结合评课的三个阶段:评前、评中和评后,探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评课思路与实践,认为评课的审美实践能点化、润泽和成全师生的生命发展,引领师生携手走上感悟美和探求美的道路。

关键词】评课 文本观察 课堂观察 亮点

 

评价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无需拘泥于客观理性的量化考核分析,应该体验感悟教学过程、关注教学中的亮点,用感性的艺术形式和言之有物的评价来传达观点,泼墨描绘其亮点,惜墨点出其不足,感动、激励授课者,引领、陪伴授课者,提升英语课堂,成全教师的专业发展,滋润、陶染学生,让师生携手走上感受美、探求美的道路。这样的评课生命力旺盛而持久,有助于“把教育实践与结果拼成一幅充满感情的、敏锐的、富有表现力的图景。”(艾斯纳,2008[1]

评课这一实践活动要落实在日常教学中,应以常态课为基础、公开课或竞赛课等为着力点,可分为三个阶段:评前、评中和评后。

一、评前——观察与研磨

(一)在本土文化中扎根

高中英语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联系现实,提炼出中心思想,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现实一面的反映。中国文化“注意人与人的关系,更多地考虑社会问题,非常重视现实的人生。”(庞朴,1982,转引)[2]岩山三郎认为西方人看重美,中国人看重品,这是中国精神价值的表现,是高贵的。教师打磨课堂教学,提炼出文本的精神内涵,就是一种我们看重的“品”,但课堂的精气神更多来源于文本和课堂自身的美,因此这种美与“品”是和谐统一的,孰轻孰重,无须强辩。中国文化精髓“天人合一”注重的和谐之义也正体现于此。

(二)在两个观察中寻美

评课者是观察者。发掘文本和课堂的美,有赖于细致深入的观察,观察文本和课堂。文本观察,就是研读、赏析文本,熟稔其中的精神内涵和语言文化之美。课堂观察,着重观察研讨师生的课堂表现及其实质。

文本观察要求评课者走文本赏析之路,避免套版式的文本审读,多做“陌生化阅读”,冲破审美范式和惯性思维的束缚,努力用陌生的眼光去阅读,从熟悉的文字中获得不同以前的感受,获得原初感觉的震颤(冯齐林,2008[3],唤醒自身蛰伏的审美需求。文本观察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夸大文本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因义害文”;二是听任自身的角色束缚和精神淡漠,一味以教师的职业身份和眼光审读、分析甚至肢解文本。评课者还要观察文本内容“所含的经验对于学生经验背景的适切性”(艾斯纳,2008[1],要看它是否适合学生群体使用,是否适合用作公开课材料。

课堂观察忌贪大求全,应分阶段、有侧重,逐步开展。评课者要“评”而有所得,就必须“观”而有所得,不做旁观者,而是溶入课堂,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感悟课堂的过程,捕捉其中呈现的文本意义和语言文化美,并关注其呈现方式和特色,尤其要重视师生的情感表现:一要师生互动,在互动中呈现和传输文本意义与内涵,渗透和感悟语言文化与情感的美;二要情感表达,情感的体验、表达和变化都要本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参看下表。

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呈现观察表(彭彦琴,2005[4]

维度

题目

几乎

没有

1、教师是否经常表达对学生的赞赏?

 

 

 

 

 

2、学生是否喜欢接受老师的赞赏?

 

 

 

 

 

3、教师是否被自己讲述的内容感动?

 

 

 

 

 

4、学生是否被教师的讲述感动?

 

 

 

 

 

5、教师是否挖掘学科中生命价值的内容?

 

 

 

 

 

6、学生是否重视生命价值的内容?

 

 

 

 

 

7、教学语言是否随着情感体验而变化?

 

 

 

 

 

8、学生能否随着教学语言变化而有情感共鸣?

 

 

 

 

 

9、学生的情感表达是否有不同方式?

 

 

 

 

 

10、学生是否喜欢用艺术形式表达自己?

 

 

 

 

 

11、学生是否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

 

 

 

 

 

(三)在思维碰撞中顿悟

评课者也是备课者。一要和授课者一样以主体的身份阅读文本,感悟和观察,二要主动和授课者研讨文本和教学活动,赋予文本以人格意义,让教学活动自然、生态,让教师呈现美,引领学生感悟和探求。要以教学活动为中介,将经由教师人格化文本中自然的神秘、科学的真趣、生活的生机和活力、浪漫精神,带给学生,恢复日常教学的诗意,使师生的存在更加自由而富有个性,而精神自由所产生的心理愉悦正是教育产生的美感。(彭彦琴,2005[4] 评课与授课双方思维碰撞,滋养了课堂教学,师生都能有所领悟。

二、评中——亮点与评价

教育过程总是发生在具体场景中,有关教育实践的决定取决于对那种场景的敏锐感知。(艾斯纳,2008[1]

(一)课堂的亮点

1、亮点的定义

课堂教学的亮点就是课堂上的精彩之处,教师高明地引领学生,“以形媚道”,关注生命,“以境为高”,回归感性,成功创造出一处或多处亮点。有的亮点突出,有的易被忽略,有的连缀成片,有的难以捕捉,无论具备何种特色,亮点都赋予课堂教学生命活力。

2、亮点的种类

1)教学环节与衔接

首先,课堂教学的导入。导入要传神,或工笔、或写意,为教与学“造境”。物为我用,删繁就简,方能日臻“化境”。比如课堂教学的导入与学生每日展示活动Daily Report自然融合,雕琢无痕,为主题服务,并实现师生互动。如牛津版(下同)Module 8Unit 1赏析Robert BurnsA Red, Red Rose,任晓同学值日做Daily Report。她拍摄了自己和母亲的手,并以之为素材制作课件、展开“爱”这一话题,照片真实、视觉对比强烈,给受众巨大的心理震撼。之后教师趁热打铁,朗诵本课诗歌之“姊妹篇”When You Are Old,自然流畅的导入新课。“人不仅依赖技能与逻辑在生存,更需要通过感性与直觉来生活,当大多数人懂得以诗意、优雅来面对生活,那将是教育的至美境界。”(彭彦琴,2005[4]

其次,教学环节的衔接。比如以关键词浓缩文本,一线贯之,紧密衔接,自由舒展,不露痕迹。在Module 2 Unit 2 An Adventure in Africa阅读课上,板书渐次列出旅行历险过程中的关键词,之后归纳出adventurous一词,呼应主题,同时引导学生感悟生成,写出beauty一词(旅行历险目的就是探寻美),明确中心,深化主题,使教学各环节自然过渡,浑然一体。

最后,课堂教学的细节。对细节要整体把握,匠心独运,突出两点:一是创造不同的参与方式,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二是创造时机,让每个被提问而站起来的学生有尊严的坐下来。如评价Module 9 Unit 2 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阅读课:细微处见精神,面向全体学生,以“补问”、“追问”提升提问的效度,给未答出问题的学生更多机会,在学生未答出后再适时提问,立其信心、激其兴趣,促成师生互动的良性循环。当教师眼中有多彩的生命,自发自觉地关爱学生,课堂就是自然的、艺术的,也就是美的。这样的课堂细节就是亮点。

2)经典剪辑与运用

细探教材文本意义,选取课外经典作品,恰当剪辑运用,为教学设计增色。比如Module 7 Unit 4 Word power Transport(道路交通)词汇课学生这样展示Daily Report:以鲁迅关于“路”的名言英译开头,接着让同学朗诵与路有关的古诗句和黑人女诗人为奥巴马就职所作的诗句,诗情画意、意味深长。英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心智(mind)、心灵(heart)和精神。(约瑟夫,2008[5]文学作品就是博雅教育的重要内容。达尔文曾发现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在衰退,就担忧危及自己的道德心,他自称这种衰退源于他疏远了文学艺术。博雅教育就要传承经典,所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文史哲经典著作或著作片段,思索其中经典复杂的语言,养成认知习惯,提升品位和加强同情心。

3)生活浸润与撷取

观察生活,思索人生,觅得真情和道理。比如Module 7 Unit 4阅读课以金融危机和房价为切入点,让学生扮演一家人乘地铁商谈买地铁沿线新房,摄制“直播南京英语新闻”录像,展现Daily Report。从生活中取“活水”,让学生享受活动过程,师生情绪互相感染,提高了课堂效益。“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能修身也”,用感性的艺术形式传达理性的教学内容,用陶冶代替说教,培养健全、美好的人性。

4)教师风格与魅力

教师自身的特性结果比所学内容更具渗透性,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艾斯纳,2008[1]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表达方式风格迥异,各具魅力。比如评课:涵丘壑于胸,能挥洒自如,王老师深味教学之道,课堂从容练达,实效显著。再如:李老师落落大方,师生沟通亲切自然,在基础较弱的班级,“产出”了常态课精品。这些美的教师一是有学科意识,担当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把教育神圣化;二是有文化理想,扎根中国文化,改善现实人生,“以心为本”、“以和为美”;三是个性凸显,美在自然、关爱生命并有点傻气。评课中这些内容可点到为止。

(二)评课的要义

1、评出成绩

每一节课都有亮点,评课就要挖掘、把握好亮点,围绕主题展开评论,肯定授课者课堂教学的成绩,激励授课者反思。

2、评出导向

每一节课的亮点不同,有层次之别,高下之分。评课要以正面评论确定课堂教学正确的导向,引领授课者反思并踏实前行。比如经常在评课中肯定Daily Report的导入功能,潜移默化地促进更多的教师尝试让Daily ReportLead-in(导入)自然融合,揭开课堂教学序幕。再如,鼓励教师更多地使用赏析法,改变学生为了做题而阅读的坏习惯,这样评Module 1, Unit 1 Reading阅读课:“大家认为,依文本而居,把赏析进行到底,文本更鲜活、课堂更有效、师生更快乐。” 明确的导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和直觉思维力,培养和优化其审美习惯。

3、评出美感

评课的语言要准确凝炼,或含蓄隽永,或一语中的,体现语言的美感,创造语言学习探求美的氛围。比如评阅读课Man versus nature,用《朗朗书声去浮华》做标题,并在正文中作呼应:“或领读、或齐读,朗读词句、品读探究,学生书声朗朗,咀嚼涵咏。”再如评论Making a booklet about fitness(制作健身小手册)一课,标题是《稔熟文章曲调生》,正文中说:“这一节阅读课,沉于文中,出乎其外,动静有致。突出表现在:1、舍局部解析,求语篇构建。课前全面预习,课堂深入结构,统领文本。2、舍琐碎信息,求实战效益。阅读过程衔接自然,小组活动井然有序。阅读和活动二者协调,扎根语篇,曲尽其妙。”

(三)亮点的评价

评课中,以评价教学中的“亮点”为切入点,兼及个人风格与魅力,彰显研讨重点,实现评课目标,这就是“亮点评课法”。

1、渗透语言美感

教师依托语言传递着美。人对于语言的依赖是人类的基本生存状态,我们的语言行为从头到尾地体现中国文化精神。(钱冠连,2005[6]

1)标题

标题直陈亮点,可对仗、排比,可用单句或短语,都可活用动词,取得实效。比如评Module 7, Unit 4阅读课和词汇课所用标题是《善观察者,微雕课堂;思生活者,温润教学》。再如评论Module 1, Unit 2 Reading两节戏剧阅读课的标题分别是《赏析之笔泼墨文本》和《用情文本留白处》,倡导在阅读课上拓展语言、文化、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建议教师精心选材、注重细节,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发现空白,感悟无声的“妙境”,并基于文本,“补白”文本,开展口语和书面的拓展训练,促使学生主动丰富并创建文本意义。另如一节高三英语试卷讲评课的评论:“在语篇背景下磨练语知,教师提高教学绩效,学生解题笔力强劲”,呼应了评论的标题:《炼新曲,余音如缕;磨语知,笔势如虹》。

2)正文

正文以“亮点”为中心,呼应标题,其中小标题要与大标题一脉相承,互相融合和促进。比如上文提到的评Module 7, Unit 4阅读课和词汇课所用的小标题有:“淬炼生活”、“让母语促进外语教学”。再如阅读课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英语中的圣经习语》)评课的大标题是《切入细微 承接圣典》,而正文中用了三个小标题呼应:1、细微处见精神。2、细微处见内涵。3、细微处见引领。

2、彰显学科特色

从标题开始紧扣语言学科教学的特色,在正文中进一步探究英语教学的亮点,并着重分析英语学科教学的个性问题。有评论:(该课)以语言教学提升人的素质,比如师生英语口语中文明礼仪语的娴熟使用。再如,评Module 1, Unit 1 Reading 的语知讲练课:该课立足单词、短语、句子、语篇“四位一体”,在语篇中赏析词汇,展开情境化语知训练:1、无声的语言,让简洁的图片呈现词汇用法;2、有形的对话,让学生模仿、编写和演示日常情境对话。

英语教学和汉语教学密不可分,母语提供的给养使外语教学的根基更牢固,特色更鲜明。评课《让英语课成为一幅中国画》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其中有评论:虽然高三课堂难如油画般浓墨重彩、精彩纷呈,但我们可以循循善诱,让课堂如同中国画一般简洁、大气和深刻。中国画求真,英语课堂正是引领学生观察、求索生活的本真。中国画即兴神驰,更是长期积淀的艺术,英语课堂可取其“神”:深入生活、艺术加工,重视雕琢、力求无痕。

3、推出授课教师

评析“亮点”准确到位,评价授课教师恰当而艺术,评课的使命就能圆满完成。评课兼及评人,推出授课教师,水到渠成。比如引用听课者的评论来表达观点:这节课的效度高,源于李老师在常态教学中“领读人”角色的长期磨练。再如:课堂教学最能“现真功、展风采”,许老师抓实践、磨硬功,踏踏实实,让常态教学出效益。还有:郑老师做细活,出实效,学生研透课本,生成感受和认识,活动自如,赢得成长,大家称之为“实在课堂,功在课外”。再如一节阅读活动课的评论标题是:《起笔于课外,平实细微;收笔在课堂,渐露锋芒》,授课者正是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

找出课堂教学的亮点,就是找出授课教师的长处或高明之处,用心评课,标题鲜明生动,正文言之有物,就能“点化”和激励教师,使之顿悟和反思,提升课堂教学,促进专业发展。

三、评后——反思与提升

    课堂是美的课堂,课堂教学之路是向美之路。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浸润了中华文明,也是民族向美向善的思维保证,它迥异于纯逻辑思维,体现在审美过程中。反思是整体性思维方式的主要组成部分,评课后的反思是审美实践的产物,也促进审美实践的发展。

(一)反思之道——新评价的开始

价值的传递必须包括反思。(约瑟夫,2008[5]反思评课的得失,不仅有利于已评的课,更是有助于授课与评课双方的未来发展。评课为授课者指明努力方向,但有待实践检验,所以评后首先要反思教师教学努力的目标和方法的实践价值,要把目标和方法的修订与建议及时传达给授课者,并预设新评价的结果。

(二)提升之地——旧课堂的结束

从授课者那儿获取评课的反馈,在反馈中提升评课乃至自身授课的层次和水平。只有细致揣摩,作别过去,才能有充分的准备迎接新课堂的到来。评课者在评后梳理总结,回味其中的点化与润泽,从中获得个人价值实现并有望提升的满足。在这片提升之地,充盈着对未来的期待:教师拥有足够的空间,学生拥有最好的教育环境,师生共同成长,收获美和幸福。

参考文献:

[1] 艾斯纳. 教育想象[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4

[2] 季羡林. 谈国学[M]. 北京. 华艺出版社. 2007. 12

[3] 冯齐林. 浅论陌生化阅读[J]. 中学语文. 2008(10)

[4] 彭彦琴. 审美之魅[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3 

[5] 约瑟夫. 课程文化[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8. 1

[6] 钱冠连. 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