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中学雨花石文化课程规划

  • 发布时间:2013-12-04 14:09
  • 作者:史成宝
  • 浏览量:5815

雨花台中学雨花石文化课程规划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和雅”文化关照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美学精神为灵魂、审美能力为根本,建立培养学生人文审美与科学调研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体系,激发学生兴趣,抓实实践教学,建立系统的教学方法体系,把知识基础与调研能力考察结合起来,建立开放的、科学的考核体系,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学习,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有资源来奠定石艺文化基础知识与鉴赏基本能力,发展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文化艺术素养。

二、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穆耕森

副组长:周茜

2. 工作小组

组长:赵光辉

成员:课程教学处主任  语文、历史、地理、政治学科教研组长  部分高一年级部任课教师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2015年,把雨花台文化课程建设成充分展现地域文化内涵、彰显学校教育理念和文化特色,具有较高水平授课教师团队、系统完善的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的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水平,完善雨花石文化课程硬件基础设施,建成雨花石文化教学实践基地,形成系统完备的课程资源库,将课程基地建设成为全省课程基地的示范点、雨花石文化资源中心,建设网上交流平台,提供共享资源。

2、具体目标

1)教学方式:建好雨花石文化馆,用好选修课、研究性学习、雨花石展、学生社团活动、雨花石刊物、实地考察、雨花石雕刻与绘画等教学手段,实践课比例不低于20%

2)师资建设:建设一支以语文、历史、地理等各学科教师为骨干的授课教师队伍。每年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到先进学校进修学习,保障较强的持续发展的师资力量。

3)课程改革:着重提升全体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使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不断提高艺

             术品加工能力。

4)教材编写:参照相关课程标准,在现有四本教材基础上,在2年内编写完善石艺鉴赏与加工教材。

四、内容与评价体系

雨花石文化课程是熔地域特色、人文底蕴和科学内涵于一体的综合性校本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板块,教学形式为每周固定授课一次。以学生生活中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在多样化的实践中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延伸,知识教学板块主要有《雨花石与文学艺术》、《雨花石与历史文化》、《雨花石与地质科学》、《雨花石与市肆交易》四本教材。实践教学包括雨花石文化馆石展与画刊、雨花石学生社团活动、雨花石产地与交易市场实地考察等形式。

雨花石文化课程强调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结合学分制,采用学期书面检测、手工作品、论文和调查报告撰写等多种评价形式。同时,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和教学研究,提高业务素养和专业水平。

五、具体措施

1、四大措施

一要科学制订教学计划,把握课程建设导向。

围绕基地建设的核心目标,制定选修课、社团活动、雨花石雕刻与绘画、石展与考察活动计划,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要抓实师资队伍建设,锻造一流师资队伍。

在前期以语文、历史、地理学科为主的授课教师团队基础上,逐步吸纳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成立雨花石文化研究中心,组织校内外专家、教师联合开发课程,拓展教师合作教研渠道,丰富校本合作教研实践经验。

三要落实硬件设施建设,建好雨花石文化馆。

进一步完善场馆设施建设,继续发挥好雨花石文化馆“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作用,20137月,建成雨花石文化地质科学博览馆,20149月,完成文化馆二期建设。

四要重视教学实践环节,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加强与学生生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学生现有学科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价值取向和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采用学校、社会联动共建方式,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指导并参与学校的课程基地建设,成立包括市科技馆、雨花台风景区、横梁山雨花石采集厂等在内的多处校外实践基地,发挥课程基地的社会效益,拓展学生综合实践的渠道。

    2、具体目标

具体目是“一个定位、两个转变、三个结合、四个一流”。“一个定位”即雨花石文化课程人文审美与科学调研能力培养的定位;“两个转变”即由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继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三个结合”即教学资源整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知识积淀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四个一流”即一流教学硬件、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课程管理。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