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现代科技追求和谐发展》——雨花台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及研究方案


 
《面向现代科技追求和谐发展》
——雨花台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及研究方案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时代背景及依据
1.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主导地位。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伟大民族。应对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每一个学校,都应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独立思考,主动思索,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学习方式,特别是由教师单纯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学校教育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历史任务。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教会强调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究和实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2.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的重要内容,是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各地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3.为适应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综合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向人们明确宣告:知识或成为经济发展动力的时代已经来临,在复杂的网络信息面前,人们最需要的是运筹帷幄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应当具备宽容的精神和良好的理解能力,这种复合型人才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信息社会中既能把握整体的、宏观的局势,又具备敏锐的判断力。对此,各国纷纷制定面向21世纪的教育行动计划,1991年布什总统签发《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1993年克林顿颁布《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学科设置上综合化的特点十分显著,在各科能力要求上,对思维能力十分重视,强调理解、创造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日本政府对新世纪的教育发展也十分重视,文部省在1998年颁布制定小学初中的《学习指导要领》,其中规定、设立专门的必修课“综合学习时间”,其中没有确定教学的具体内容,但鼓励在综合时间进行小组学习,异龄学习等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主动地、创新地解决问题与进行探究活动的态度。由此可见,培养综合能力与创造精神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家的共识。
(二)研究的方向、内容、目的及意义
课程的设置总应当为素质教育的目标服务。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开创,正是以研究性课题为载体,以各基础学科及生命科学、人文科学、历史科学、环境科学、能源利用、科技应用、社会热点调查、文学欣赏等为研究对象,在学科性研究上,突出新教材的为本地位,以新教材中提出的课题研究方向为切入点,同时更加注重对上述人文、环境等课题的开放性研究。该课题突出面向现代科技,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主题思想。
研究内容为:
1.通过思想动员、制定计划、参观学习、资源开发、组织实施及科学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观察、学会探究,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去探究知识是什么,知识从哪里来,知识到哪里去,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热情,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中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主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2.运动实验法,在高一年级进行选题、实施评价等方面的实验,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做到因地制宜,形成特点,并以此为突破口,辐射到学科内和学校有关的活动中去。
3.建立研究性学习的组织、管理和评价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则和制度。
4.该课题由校长冯建强同志担任课题组组长,教务处负责具体实施。
具体达到以下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取得结论等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主体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6)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和情感的体验。
(7)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8)培养学生具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以及其它能力。
总之,从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积极倡导开放式研究性学习无疑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其全部意义在于在此研究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定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二、课题的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通过对本校特点及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定研究题课,由2-3位学生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并配有指导教师,使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自主动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及培养其创新能力。
本课题旨在构建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特点,符合教学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以创造性思维训练、激活思维、发展元认知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互补为主要原则,以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发挥学生主体创造性潜能为核心目标的学生学习方式。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状况
国内国家级、省(市)级中学在同类课题研究方面已先行一步,有些学校的研究已初显成效,如上海市七宝中学、大同中学,浙江省瑞安中学、南京市金陵中学等。国外欧洲国家的高级中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自主活动的课程教学模式,如立题式、项目式、调研式、直观式等研究也已形成特色。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以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为代表的当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人”,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在学校教育中,必须把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够自我教育,发展自己潜能,并为其潜能的开发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罗杰斯主张,学生应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它不仅仅是指理解记忆的学习,而是指一种学生自主、自决的学习。这种学习以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或“投入”为主要特征,是一种自发或自觉的学习。罗杰斯的现代教学观念,给我们一个昭示:应该相应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先天潜能,人天生地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我们不应挫伤它,而应该鼓励和激活它。只有学生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参与或投入学习,才能全面提高其素质。
2.认知——情意整合理论
人本主义的认知——情意整合理论认为:
(1)人的存在,就是认知与情意相统一的整体的人格。认知学习与情意学习必须统一。
(2)学习是以内部动机为基础的。课程内容必须同学生的要求、兴趣、爱好相适应。学习是一种探究活动,重点应从教材转移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
(3)学生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存在的,教材内容必须同社会、同时代合拍。
五、课题研究原则
1.开放性。本课题研究不设定所谓“答案”,追求开放,但要适度。本课题以“面向现代科技,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共同的主题,各小组以此题来设立各研究课题,每周设立两节专门研究性学习课,有效控制学生研究和学习范围,控制学生的工作量。开放性旨在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2.综合性。研究的范围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全方位的。本课题突出的是以新教材为主体,具有科技特色,它以现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为重点,鼓励尝试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提倡消除各学科间的隔阂。
3.实践性和互动性。本课题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做,鼓励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强调学生自己负责、设计、完成,教师指导评估,但不过多介入。提倡多重互动: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分析、合成、交流的能力,特别是多渠道获取信息与资料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料和信息,包括互联网、图书馆和校际访问等,使学生在走近社会、了解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提高觉悟和能力。
4.创造性。本课题强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引导学生独创、探究,把新颖、独到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但并不一定要求其研究结果一定都要创新。
5.自主性。本课题提供尽可能多的项目供选择,建立“课题超市”,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兴趣盎然地投入研究性学习。本课题中的课程设有统一的教学计划、进度、方法,和唯一的评分标准。
6.过程性。本课题淡谈结论的真理性与否,不求全责备,允许结论的多元化,重在过程和对知识的把握、理解和运用。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体系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学校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形成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课程框架体系,不断地加以充实、丰富和完善。就其课型来讲,可分以下四种:(1)社会专题调查型;(2)社会角色实践型;(3)校内情景活动型;(4)小组课题研讨型。同时开放性综合实践课程,应体现“全员要求、全面发展、突出个性、激发潜能”的课程特色,在课程安排上,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内容设计上,注意各有侧重,构成互补。本课程的过程框架体系为:以高一年级为主,研究主题“面向现代科技,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上述主题,围绕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共同构筑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完整体系。
七、课题研究方法
1.实验法;
2.调查法;
3.观察法;
4.经验总结法等;
5.验证法。
八、课题研究步骤
2000.12-2001.3: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001.4-2001.7: 成立实施本课题的课题组,校外聘请专家组,由两组讨论、制定、完成本课程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评价方案等,明确每一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2001.8-2001.9: 围绕“科技与教育”主题,确定研究子课题,召开学生动员会。
2001.10-2001.12: 2000年入学的高一学生,按已定的课题进行研究,并写出研究报告及论文。
2002.3:        进行课题阶段性总结。
2002.4-2002.12:课题的第二阶段研究。
2003.2:        课题结题工作
九、课题组主要成员
姓  名
职称
工作单位
学术专长
在课题组中分工
冯建强
中高
雨花台中学
化学教学研究
化学学科的理论
研究与教学实践
穆耕森
中一
雨花台中学
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教学实践
张  红
中一
雨花台中学
物理教学研究
物理学科的理论
研究与教学实践
张鹏丽
中一
雨花台中学
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实践
盛红霞
中一
雨花台中学
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学科的理论
研究与教学实践
王春林
中一
雨花台中学
政治教学研究
政治学科的理论
研究与教学实践
赵明坚
中一
雨花台中学
化学教学研究
化学学科的理论
研究与教学实践
孙  进
中二
雨花台中学
历史教学研究
历史学科的理论
研究与教学实践
陆晓燕
中一
雨花台中学
地理教学研究
地理学科的理论
研究与教学实践
王晓梅
中二
雨花台中学
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教学实践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成员条件:课题研究负责人冯建强,现任雨花台中学校长、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中学化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校长工作研究会会员。曾先后参加了市、省、国家级校长研讨班、培训班和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素质教育、教育热点等有着深入的思考,形成了一定的独特的观点,并运用于实践之中,被有关专家誉为“学者型校长”。他任主要负责人的学校的市、省、国家级的几个课题业已揭题,研究成果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彰。其撰写的多篇论文,如《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初步思考》等,或发表或获奖。作为校长,他把教育科研作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不断上台阶。课题研究主要成员张红,现任雨花台中学教务处主任,中学一级教师,曾参加省级电教课题《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教学实践经验。
2.经费有保证,此课题经校长办公会讨论,确定为本校十五规划课题,学校将保证研究经费。
3.资料设备、实验条件:我校1998年易地新建,有较先进的完备的教学设施及电教设备,有实验条件,完全可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
十一、成果形式:
1.一本论文集
2.一个现场会
3.一次成果展
4.一本影集
5.一只教师队伍
6.一批学生
7.一个省级课题
8.一盘录相带
9.课件
10.一本校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