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            雨中图书           招生登记
校园电视台     雨花石文化课程      雨中足球          
网络阅卷            文明校园

《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校本化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 发布时间:2006-09-07 00:00
  • 作者:
  • 浏览量:4141

 

《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校本化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课程的要求。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新课程标准中也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更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途径。

2、解决实践中存在问题的需要。我校在九五、十五期间先后承担了省级电教课题的研究,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整合内涵认识不足,为了使用而使用,把学科教学不分学科和内容地盲目搬到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把学科教学上成“信息技术应用课”或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简单相加,信息技术只限定在工具应用层面,忽视信息技术对于高级思维训练的作用。二是课程资源不足,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耗时费力,丧失整合的动力,学生缺乏学习资源,自主学习无从谈起。三是教师与学生间情感交流缺失,教师教学难以彰显个人魅力。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选择教学资源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力求有效地解决问题。

3、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成功创建四星级高中,步入新的起点、迈上新的平台,对学校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十五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的研究基础上,着力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关注实效,关注高级思维的训练,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对教学资源的界定主要是指为教和学设计出来的、支持教师的教(备课、上课、自身发展)和学生的学(课内和课外)的电子资源,优质的硬件和人力资源。从载体形式上主要指计算机,从表现形式上,具体包括文本、音频、视频、数字等资源。校本化是基于学校、教师、学生需求的,来自于 教师教学实践的,服务于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具体包括教学资源的选择、设计及整合、应用与评价的过程。网络环境指学校的局域网或互联网。网络环境下的指教学资源来源于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在网络环境下,也可以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

本课题以教学资源的够用、实用、好用为原则,研究探索教学资源校本化的规律,构建校本化资源库,为学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有效教与有效学,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

1、探索教学资源校本化的规律。

2、充分利用校本化资源库,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组织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活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促进有效教学的发生。

3、构建校本化、个性化教学资源库。

4、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5、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由此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2、有效学习理论。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课堂的有效教学的标准分为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纬度。基础性:包括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是否注重个别差异;教师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言语概念式表述、案例领悟式表述和图式结构式表述;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发展性:是否能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资源;是否运用启发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如开放性提问,适当的幽默,鼓励冒险精神等) 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老师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教学是否有效的必要条件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策略与教学语言的运用。

五、理论假设与变量分析

理论假设

在网络环境下获取、开发、整合教学资源,并有效使用与评价反馈,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学校学科资源库的建设。

研究变量

自变量: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获取、开发、整合,教学资源的使用与评价

因变量: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学科资源库

干扰变量: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教学能力;学校的硬件条件

干扰变量的控制:选择有一定信息素养的、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加强对教师培训;保障研究需要的硬件条件;不采用实验法,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进行研究,减少其它教学因素或环境对课题变量的影响。

七、研究目标

主要目标

1、探索教学资源获取、开发、整合的一般规律。

2、探索教学资源有效使用的策略与方法。

3、探索教学资源评价的方法。

4、师生共建校本化、个性化学科教学资源库。

5、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八、研究内容

1、教师、学生对教学资源的需求的调查研究。具体从资源载体形式、资源整合性的需求、资源表现形式、资源的使用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学生对教学资源的需求,针对性地开展校本化研究。

2、教学资源的选择、重组设计的研究。获取、开发资源,以课时、单元、主题为单位,主要以网页的形式,具体从导航、信息量、知识加工线索和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重组设计。设计过程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要有教学理论的指导。

3、教学资源有效应用的研究。具体从何时用、用多少、怎样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有效应用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4、教学资源评价的研究。通过教师对教学资源使用的反思及学生对资源的评价进行研究。

5、师生共建校本化、个性化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的资源来源于教师,也来源学生。校本化的教学库由教案库、课件库、试题库、论文库、资料库等组成,按学科、教材、章节分类,以相关知识点的小积件形式建立,便于教师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重组。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根据个人需要而建立的,两者互为补充。

6、资源校本化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

7、课题研究检测性研究。根据课题研究目标要求,细化、制订检测体系进行前测、中测、后测,提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九、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检索,学习相关文献,了解研究现状及相关研究成果,学习相关理论。

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有师生对教学资源需求的调查,有研究课后的教师的反思性调查,有学生的评价性调查,还有结题的检测性调查。

3、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探索教学资源校本化的规律,在研究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

4、个案研究法,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总结归纳。

5、经验总结法,在大量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发现规律。

十、研究措施

实行各项课题研究制度

1、例会制

每学期召开不少于3次课题组工作会议。开学初,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布置研究具体工作;中期,调整研究方向,进一步落实研究具体工作;学期结束,总结研究工作的得失,明确下阶段研究方向。

2、课题研讨制

每月轮流开设12节校内研讨课,每学期对省、市开放24节研讨课。课后进行学生问卷调查,进行研讨,撰写教学反思。

3、学习制

每学期学习1本相关研究专著,5篇研究文章,相互推荐,交流学习体会,提升理论水平。

4、课题组成员职责制

1)实行课题组成员招聘制。

2)按时参加课题组组织的各项活动并积极参与。                 

3)每学期在课题组开设一节研究教学反思研讨课,要求上交课件、教案及学生调查反馈。

4)每学期结束,上交一篇研究论文。

5)每学期结束要分类收集整理学科课程网络资源,上交一张光盘。

6)课题组成员要加强学习,加强交流研讨,团结合作,共同发展。

十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2-8)

查阅有关资料,调研,明确课题研究方向,申报课题。

2.开题阶段(20069月—200612月)

成立课题组,了解课题研究方向,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省市专家开题论证

3.实施研究阶段一(20072-20078)

①资源需求的前期调查。

②自主实践:课题组成员开展实践研究,每人每学期完成2个案例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与调查研究。

③组内研讨:每学期开展2次课题研讨,分析得失,交流提高。

④集中培训:利用假期对技术进行集中培训。

⑤成果展示:举行1-2次校际交流研讨和公开观摩活动,搜集典型课例、课堂教学录像、课件等资料进行个案研究。

3.实施研究阶段二(20079-20085)

①阶段性总结:课题组成员完成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

②自主实践:课题组成员开展实践研究,每人每学期完成2个案例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与调查研究。

②组内研讨:每学期开展2次课题研讨,分析得失,交流提高。

③集中培训:利用假期对技术进行集中培训。

④成果展示:举行1-2次校际交流研讨和公开观摩活动,搜集典型课例、课堂教学录像、课件等资料进行个案研究。

4.总结整理阶段(20086)

研究资源的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报告。

十二、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

2、研究论文(案例)汇编

3、教学资源集

4、教学案例

5、调查报告

十三、课题研究保障

1、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学校一把手校长亲自担任本课题组组长,对本课题的研究做直接、有效的筹划、组织和协调,无论从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使用,还是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的保障等,都给予充分的优先考虑。

2、学校九五、十五期间,均承担了省信息技术课题的研究工作,研究规范、科学、有效,成果显著,得到省市级专家领导的好评。学校课题由教科室主任、信息处主任直接负责组织与研究,课题组科研能力强,有一批有经验、有想法、有创新精神的科研骨干。

3、学校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曾承办“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赛课活动”,学校有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网络到教室,每间教室有多媒体设备,学校有5   间计算机教室,教师有笔记本电脑,且教师能自觉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因此,学校有良好的课题研究的人际环境与硬件环境。

 

 

十四、课题组成员与分工

姓名

学科

职称

分工

穆耕森

数学  

中高

课题总负责宏观指导

 

物理

中高

协调组织

 

生物

中高

课题具体负责人理论指导学科研究

史成宝

信息

中一

技术支持

 

英语

中一

学科研究

 

英语

中一

学科研究

卫元勋

语文

中一

学科研究

刘蓓蓓

语文

中二

学科研究

周文明

语文

中二

学科研究

 

数学

中二

学科研究

张爱久

数学

中一

学科研究

 

历史

中一

学科研究

柏秀琴

历史

中一

学科研究

茆国芳

政治

中高

学科研究

戴文澜

政治

中一

学科研究

梁小华

化学

中一

学科研究

 

化学

中二

学科研究

 

物理

中二

学科研究

 

物理

中二

学科研究

 

生物

中一

学科研究

杜家伟

地理

中一

学科研究

 

艺术

中二

学科研究

胡艳丽

信息

中二

学科研究 技术指导

胡永新

信息

中一

学科研究 技术指导

 

 

 

资料整理

参考文献:

1、陈晓慧  李馨   “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环境创设”  中国电化教育,20034)。

2、祝智庭  “资源建设与应用”  中国电化教育,200112)。

3、沈军  李彦希  “加强教师对网络教学的监控管理”  中国电化教育,200112)。

4、孙立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电化教育,20041)。

5、王跃  “数字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八大障碍与对策”  中国电化教育,20041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  崔允   张华主编

7、《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资源与资源库 --概念、作用机理、分类和建设对策》  柳栋 陈美玲 潘华东 武健

相关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