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            雨中图书           招生登记
校园电视台     雨花石文化课程      雨中足球          
网络阅卷            文明校园

小述新课改下高三历史教学的“锦囊妙计”

  • 发布时间:2010-05-27 17:17
  • 作者:乜静
  • 浏览量:5972

 

      小述新课改下高三历史教学的“锦囊妙计”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就是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加强,在高考压力巨大的高三,历史教学如何在夹缝中依旧依据新课改的理念重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与强化?依据高三教学经验小探新课改下,高三历史高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是本文着力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三历史教学  学习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在江苏已经实行了四个年头,相对于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言,新课程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改实行的这些年来,各地关于新课改教学的探究从一开始的跃跃欲试到今天历史课堂的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数不胜数。老师们的锦囊妙计也是塞得鼓鼓囊囊。综合这些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学生课前合作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进行整理,课上交流;(2)学生在课堂上围绕某个历史事件或某个历史人物、阐述观点进行课堂辩论;(4)在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课上交流观点,(5)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学习的基础上,课后进行延伸学习等,例如历史人物研究,制作历史小报,或是有条件的学生到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相关的遗迹进行考察,研究进一步感知历史等等。

但是,在这些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学习、探究历史的方式主要发生在高一、高二这样的基础年级,到了高三,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历史教学往往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囿圈,大量的重复记忆训练与题海战术充斥着整个高三的历史教学,显然又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近两年来,江苏的高考方案都在改革进行中,092月,江苏09年高考方案出台,高三历史教学面临课时少,学生课后时间短缺的困境,那么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有什么妙计还能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高三有一个质的飞跃,脱离单调重复记忆和题海战术的囿圈呢?

精囊妙计第一招:作为教师,摒弃传统高三教学的观念与模式

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已经经过了四年,然而课改的理念始终吹不到高三这块重要的角落。我们不难发现在高一、高二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运用了很多教学方法,例如当下比较流行的排演历史小短剧、课堂辩论、学生展示自学成果等。但到了高三老师们对于这样过于“形式”的教学,多少有些不放心,觉得填鸭式的满堂灌和经久不衰的题海战术才是制胜的法宝。究其原因在于很多高三教师在课改的新形势下,仍然新瓶装旧酒,在观念上依旧固守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不动摇。

我们都知道历史学科不仅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而且也有着很强的思辨性。由此可见,传统让人们观念中“反复背,背反复”的做法是本末倒置的,历史学习更强调对内容繁杂的历史事件做思辨性考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题海战术、反复记忆的方法不能再滥用,因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对提高学生的考试水平有很大帮助,但是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只会将学生的思维模式固定成一个模式,就成为大家口中的“书呆子”。时至今日,我们需要的是有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是能够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所以必须变革传统高中历史的教学模式。

同其他学科一样,历史学科的新课改是贯穿了整个教学体系的,从初中到高中,先通史再模块史,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也应该遵循这么一个过程。在我看来,高中历史教学高一高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而高三的教学就应该是在其基础上循序渐进强化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知识的运用能力。简单来说,如果说高一高二是老师对学生的搀扶行走阶段,那么高三就应该是教师站一旁指导学生自己行走的阶段。如果高三反而运用题海战术、反复记忆的方式教学,无疑是把学生重新放在轮椅上,由教师担任推其移动的角色,这岂不是一种教育的倒退,与新课程理念与目标背离?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摒弃传统高三教学的观念与模式,让新课改的理念常驻高三,让新课改的春风吹绿高三的峰顶。

精囊妙计第二招:让学生觉得高三的历史学习“有用”    

高三的历史学习有什么用呢?也许很多的高三学生的答案一定是为高考历史学科拿高分。反思这两年的高三历史教学实践,有一个问题总是困扰着我:学生总是在问,我天天都看历史,为什么总是记不住?我天天做习题,怎么还是错?显然重复记忆和题海战术注重不了学生学习历史时,能力的真正提升。当代德国历史学家耶格尔意味深长地指出,历史意识并非只瞄向过去,历史恰恰是为了未来而回顾往事。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如果不注意现实意义,解决现实遇到的为问,何以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那么我们高三的历史课堂只会死气沉沉,随着高考的临近越来越沉重,就会失去吸引人的魅力,历史的资政功能和教化功能就会流失。显然,这是与新课改的理念相聚甚远的。当然,面临高三这个特殊的阶段自然逃避不了高考这个话题。众所周知目前江苏省内主要依据两套教材实施历史教学。一为人民版教科书,一为人教版教科书。教科书的多元化使新课程的历史高考源于课本,却又不局限于课本。07年、08年、09年这三年的历史高考试题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历史高考越来越走近生活,关注时政,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高考的考察角度也在逐渐的与新科程理念挂钩。因此传统意义上单凭会背,背的好的人就可以学好历史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所以无论是从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还是高三这一阶段性特点来看,让学生们感受到历史真正的用途,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十分必要。所以在平时的高三教学中,我也尝试着把相关的知识点与时政相结合。例如在复习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知识点时,我再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今年,由美国华尔街引发的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的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了。学生们在课堂上听到了自己近日来十分的背景新闻问题顿时显得很兴奋。于是我便层层设问1)为什么会爆发金融危机?2)为什么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会蔓延到世界各处?3)据悉,美国政府为了应对这次危机拟定出台一项限制中国农产品进口的法案,对此中国将如何应对?听到这些问题学生们个个都在摩拳擦掌,帮中国政府解决问题。有的说:向世贸组织申述,中国和美国同属于世贸组织成员国,必须遵守贸易自由化的规则,美国违规,中国可以要求世贸依据相关条例制裁美国。有的说:中国同美国举行会谈,交涉、谈判。有的说:中国扩大内需,尽快出台扶持政策,减少损失;还有的说:干脆咱们外交部出台一项限制美国产品进口中国的法令……当然最后一种说法,引起其他同学的斥责。最后大家的观点是:贸易自由化是潮流,不能逆历史潮流而行。最后还冷不丁的纠正了同学一个小错误:通过法令的只有人大,外交部没有资格。就这样历史知识活了起来不仅活跃了高三历史课堂的气氛,而且涉及到了许多除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相关的知识,比如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世贸组织等取得了复习很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用自己学到的历史知识解决了当下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学生的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后,还有学生得意的跟我说:老师,只有咱们学历史才能把事情解决的这么稳妥,要是其他学理科的同学还不知道怎么办呢。从此,只要是遇到这类的问题和题目都掌握的很好,我想这样的效果比重复记忆枯燥的文字和反复解答死硬的题海要好得多。

让学生感觉的学习历史有用,我觉得是有效教学效率甚至高效教学的第一步。备考过程中,我们一味地局限于课本是远远不够。拓宽视野,关注新知,也就成为无论是新课改还是高考的的一项必然要求。因而,作为辅导学生备考的教师来说,不光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而且自己也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关注史学新动态、关注时政热点、关注备考信息,编设新意专题和练习题。如:中美关系问题、台湾问题等;

精囊妙计第三招:规律总结教学

高中的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三历史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我想可能正因如此传统的历史教学十分看重对于学生知识点的重复记忆和训练。,就是因为枯燥乏味的重复记忆一直伴随着历史课的学习。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究其原因可能与历史学科的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第一,新课改历史教材的编排时候版块教学这样的编排与学生顺序记忆思维不相符合。第二,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具有重复性,在教师上完课后一般不再刻意讲第二遍。如果讲那也至少在几天或几周后,学生早忘记前面的知识点。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学科本身的特点我们无法去纠正,如果要让学生克服学了就忘的情况,加强规律总结教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的办法。

什么是规律总结教学呢?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很多人物或事件虽然发生在不同的时空,但却又许多惊人的相似点,如果将这些相似点进行些深入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些相似点出现的必然性。这些必然性实际上就是“规律”。例如:我曾经将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原因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将这些原因的共同点,找出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经过课堂讨论,学生的出这样的结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市场的扩大、原材料的丰富、资金的充足、科技的进步,自由劳动力充足等。这样的规律性总结不仅适用于俄国、英国,而且适用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这样的结论对今天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有现实意义。

 在我们的学习实践中,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曾经学过的基本事实可能会在记忆中很快消失,但基本规律则可保持长久。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自然可以在相似,相关的历史事件之间触类旁通,真正了解历史,解读历史,甚至可以运用这些规律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这不正是新课改历史教学所倡导的理念吗?

精囊妙计第四招:鼓励学生坚持提笔个性化整理

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经历,一间屋子,只有自己亲自收拾了,才知道每件东西具体放在什么位置,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准确无误的找到。如果光看别人收拾,或者听几遍收拾者的叙述,总是会忘记很多,以至于到需要时还是找不到自己的东西。高三的学生,时间少,任务中,很多老师就不自然的成为了一种“保姆式教师”。所有的知识点帮学生整理好,甚至打印出来发到学生手中,并且人手一份,最后要求学生课后只字不差的背诵出来。这样每个学生都要花时间将会的,不会的知识只字不漏的背出来。这样的做法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后负担,而且,效率低下,把学生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知识的奴隶。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全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更不用说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了。试问,一个学习的奴隶哪有什么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其学习效率也可想而知了。

据一项研究表明,听、看、读、写,四种学习方式,单一的感官刺激方式的效果低于多种感官刺激。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一边看书,一边整理,把自己不会的、不清楚的知识点先自行消化、自行探究,用图示或表格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既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而且,学生有针对性的用自己合适的方式整理知识,既节约了时间,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简单列举几例学生的整理知识体系:

例一:关于经济危机爆发原因和概况

文本框: 股票投机过度文本框: 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直接)
文本框: 生产资料私有化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根本原因)

贫富差距过大

文本框: 信贷消费过度

例二: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魏源与海国图志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当然,类似这样形式的知识体系的整理还有许多方式,除图示法以外,还有表格法等等。在整理、翻阅、理解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学生实际已经依靠自己解决了许多原来一些薄弱的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结语:

正如开头所说,新课改在江苏进行了四年,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的高三历史教学难道还可以我自岿然不动不动吗?我想,新课改注重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是时代所趋,尽管这条路上我们还在探索,在探索的路上每个人或许都会有几个自己的锦囊妙招,但总有一天,以学生为主体,培养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高效教学必然是我们殊途同归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万伯等,谢忠新. 网络资源建设与运用的思考[J]. 教育信息化,2005(11).

[2]      白梅. 关于网络教育中资源建设的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 2001(12).

[3]      张莜兰.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环境探讨[J]. 福建电脑, 2007(1).

[4]      邵斌. 校级资源库建设的几个方面[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