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桥模型制作”一课的设计和实施的反思


 
对“桥模型制作”一课的设计和实施的反思
吴志强
最近,进行了通用技术课本学期第一次学生实践:桥模型的制作和承重性检测。选择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下结构与强度之间的关系,并体验设计的一般流程。我的整体活动设计是在对学生进行简单指导的基础上,由学生在课余制作桥梁模型,然后利用一节课来对桥梁模型的承重性进行检测,从而让学生了解结构与强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检测,对桥梁模型提出修改、优化意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结构与强度之间的关系的掌握。
实践的结果并不太理想,很多同学的作品由于设计的不合理或是制作的缺陷,很难进行系统的承重性检测,更不要说通过测试,体会结构与强度之间的关系了。这样的活动结果并不是我所希望的,但静下心来思考后,发现有这样的结果我有很大的责任,主要是我在活动设计和实施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不够切合学生实际情况,期望过于理想化。这表现在两点:一方面,我想当然的认为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很多真的桥梁,应该对基本的桥梁建筑结构有所了解,同时,高中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都很强,应该能够独立完成桥梁模型的制作,从而轻视了对学生设计方案和制作过程的指导,只是在上节课用很短的篇幅简单介绍了常见的桥梁结构和常见的稳定结构,这使得许多学生在桥梁的设计和制作上存在了或多或少的缺陷,不是设计出来的模型不具有桥梁的基本特征,就是制作的桥梁不具有承重结构。这必然导致了最后承重性的无法测量。
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学生对结构与强度之间关系的掌握,在材料上,我建议学生用纸制材料来做桥,但我想当然的认为学生会选择打印纸、硬卡纸、牛皮纸等比较坚固的纸张来做桥,忽略了对纸张类型的要求,使得某些同学转了空子,为了图省事、方便,他们就用身边的草稿纸,作文纸等轻薄纸张来做桥,结果导致很多模型,虽然设计很合理(有的设计甚至很完美),但是,由于纸张本身的硬度有限,承重能力不太理想,这反而削弱了学生对于结构与强度之间关系的理解。
其次,在活动设计上,我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虽然我给了各班半个多月的时间利用各种材料来制作桥模型,但是之前安排在对桥梁结构、设计、制作上面的指导时间太少,很多学生对桥梁的结构和模型制作还不是十分了解,所以,自然做不出结构很完整,承重效果很好的桥梁。在上课时,由于我把时间安排的比较紧凑,留给学生在试验完成后思考的时间不是很充足,没有让学生真正做到通过承重性检测的学生活动来理解结构与强度之间的关系。部分学生把心思都放在了对桥本身的检测上,而忽略了对于测试之后的理解,这就大大影响了活动的结果。归根结底,对时间安排的不合理,还是在与自己对学生实际情况掌握不够,导致自己对学生期望太高所致。
第三,我在设计上太注重结果和目标,忽视了学习本身的过程。以至于很多学生在桥梁上犯同样的错误:没有按照设计的一般过程来制作,急于求成。另外,由于我把桥梁制作安排在了课后,没有引导学生以批判的思维去论证自己的方案是否可行,没有引导他们制定多个方案。正因为没有多个方案,没有方案的论证和筛选,所以学生所采取的方案并不是最佳方案,导致作品质量不高。以后在教学设计上应该要积极引导学生生成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进行筛选和论证,取得最优的方案。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经历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以使学生对设计过程获得比较完整的体验。而且,多个方案也为方案的筛选和改进奠定了基础,实际上也呈现了多种技术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更加成熟的方案,掌握更好的技术思想和方法。
学生活动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学习过程。任何一个学生活动,都应该满足学习的一般过程,而且这种过程是学生掌握技术思想和方法,学会学习,学会构建知识体系框架的途径之一,学生这种情感体验的过程远比制作出好的作品更为重要。以后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中,应该注重让学生体会完整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方法。
第四,在活动实施上,没有对活动结果进行很好的评价。虽然,在活动中,我制作了活动记录,并通过让学生完成记录来体会结构与强度之间的关系。但是,仅仅通过测量桥本身的自重和它的承重能力,让学生自我理解结构与强度之间的关系,显然有些过难,自然活动的结果就不十分理想。在后面的班级中,我修改了原先的教学设计,增加了由我向同学展示优秀的桥梁设计,并带领他们去分析优秀作品中结构与强度之间的关系。这在后期的教学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设计过程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评价可以促进这种互动的发展,鼓励学生注重对技术的探究,有利于形成规范的操作行为,实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应重视评价。
        通过这次不太成功的学生活动,让我明白,老师如果想备好活动课,必须切实的备好学生,设计和安排好学生活动的各个环节,并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设计。这样,才能上出一节效果比较好的学生活动课。